(一)
太极拳治病毫无疑问。一位李姓太极爱好者,拳架很优美。笔者与其交谈,问到她健身效果如何,她说,有健身效应,但治疗疾病效果不明显。于是笔者详细询问其病症状及打太极拳所关注的方面。笔者听后,根据自己经验帮助分析病因及运拳中的重点转移,侧重提了三点建议:一是将清静拳境放在第一位:二是将心意引领,阴阳相济贯穿始终;三是在以意引气、以气运身落实中,关注身心轻灵、腰脊主宰,丹田核心、循经走脉,气运四梢等要旨。她比较虚心,不时详问落实法要中出现的疑问与弊端。不到半年,她高兴地告诉我:一天比一天轻松,所患之强直性脊椎炎已大大缓解,并无以前明显的、周期性疼痛,睡眠也大大改善。
余听后,感慨万端。关于太极拳训练治疗疾病问题,不断有人将信将疑,信心不足,背着灵芝找甘草,心存疑虑岂真练?
(二)
笔者本身于十多年前患有腰椎劳损与糖尿病,腰痛周期性发作,严重时须柱拐杖走路;常见的食物几乎一半不能吃,医生先后开了数以十计的所谓有效物。将开头几年吃的物堆积起来,可开一个专卖柜,但效果很差,且便秘、眼病、肾病等并发症都出现了。后来笔者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医生与最佳效果的物――太极拳。练到第三年,整体素质提高,精力旺盛,基本上不服物,不限制饮食,血糖指标控制在临界状态,腰椎不再疼痛。笔者对这个效果很满意。
(三)
笔者认为训练太极的认识前提是:
一、真正从心意角度切入训练太极拳,切实认识重内也不忽略外,重内为主;重神也不忽略形,重神为主;重意也不忽略劲,重意为主。
二、有病当做无病练,心中无病病自走,心中有病病必来。保持一颗欢喜心,减少人体对物的依赖性。
三、人体库。人体本身有一个免疫系统,有一个国宝库,问题在于从呼吸入手进行,练拳练到清理病气,壮大内气,扩充灵气,本性库必能开掘。它可以供应任何“物”且没有丝毫负作用。
四、千万不要贪多求快,好高骛远,多而不精,杂而不专,不要脱离自身体质、心理情况,年龄特征等实情而盲练瞎练。
(四)
笔者认为练拳的法要如下。
一、练拳要身心轻灵。心正,心静,心清。身正,身松,可通过筋骨回环,脏腑回环,神经系统回环进行训练落实。
二、要循经合脉。须具备清静拳境,穴位,骨点,中定,太极圆及主辅关系等六种意识,进行有意训练,还须进行拳打半步巧,以及从有意到无意的过渡性训练,关注阴阳调和,刚柔相济,内劲内气等,进一步要进行无意训练,即无呼吸无阴阳,无刚柔,无内外等意识训练。
三、进七阻三。即意象中把进的劲力当做七分,阻碍进的劲力当做三分。而把“退”当做反向的“进”,阻力也是三分。好像在水中运拳,好像推石磙前进。体味拳味,体现“D动无有不动, 一静无有不静”的法要。
四、脐轮转圈,丹田磨气。即把脐当做一个圆,当其旋转(含内外,上下,左右诸形式)时,带动丹田内外旋,上下翻、左右转,让丹田的内气与外气、清气与浊气磨合,在磨合中,壮大清气,排除浊气,充实灵气。丹田磨气过程是腰脊旋转,命门凸凹,尾闾下坠,内裹、裆部开圆,脊椎抻拔的过程。在此过程中,上带背催肩肘腕,下引腰胯膝,至踝至脚趾,全部的身心,五脏六腑,筋骨皮肉髓都得以协调性锻炼。
五、吸提呼润。吸气提肛收下腹滋蓄口水,呼气腹凸咽下口水,是拳家常言的逆腹式呼吸。须关注呼吸的自然性,顺随性,积蓄口水与吞润口水都以意向驱动,逐步与动作的开合相和谐。避免强制性,刻板化、僵拙性,为了使吸提呼润有基础,平日可进行“三息三守”训练,即鼻子呼吸守“山根”,“山根”指鼻洞之下),脐吸腹呼守命门,手脚呼吸守天门。练习上述呼吸形式须在高度宁静状态下进行。整体要求是深、长,慢、悠,缓、细。
(五)
中老年朋友可按照上述要旨练自己所喜套路的太极拳,每日一到两个小时,在一年时间左右可获得下列效应:
1、运拳舒适畅快,自始至终无比惬意,兴味不可言说。
2、心旷神怡,精神愉悦,改善心理品质,提升思想境界。
3、各种慢病得到缓解乃至治疗,诸如神经衰弱,关节炎、腰椎劳损,便秘,心血管病,糖尿病、肾病,慢性胃病等。不排斥物治疗,只是使物更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