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 > 生活百科

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原因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正常范围是多少

文章目录

一、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原因
二、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临床意义与结构特点
三、中性粒细胞的作用与计数抽血后的注意事项


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原因是什么


1、中性粒细胞是什么


中性粒细胞(neutrophil)是在瑞氏(Wright)染色血涂片中,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,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(0.2~0.4微米)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。细胞核呈杆状或2~5分叶状,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。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、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。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,具有分叶形或杆状的核,胞浆内含有大量既不嗜碱也不嗜酸的中性细颗粒。这些颗粒多是溶酶体,内含髓过氧化酶、溶菌酶、碱性磷酸酶和酸性水解酶等丰富的酶类,与细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有关。


2、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原因是什么


2.1、感染,特别是性杆菌感染,某些病毒性感染时也会偏低,如流感,病毒性肝炎等。


2.2、血液系统疾病,如再障,恶组等。


2.3、理化因素损伤,如X线,抗肿瘤物等。


2.4、单核-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,如脾亢等 。


2.5、自身免疫性疾病,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。


2.6、偏低还是感染造成的。


感染控制后再复查血常规。还是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吧,可以做个敏试验,有针对的用。中性粒细胞的细胞膜能释放出一种不饱和脂肪酸――花生四烯酸,在酶的作用下,由它再进一步生成一组旁分泌激素物质,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等,这类物质对调节血管口径和通透性有明显的作用,还能引起炎症反应和疼痛,并影响血液凝固。


3、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正常参考值


0.40~0.75(40%~75%);(1.80~6.30)×109/L


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临床意义与结构特点


1、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临床意义


1.1、增多


急性和化脓性感染(疖痈、脓肿、肺炎、阑尾炎、丹毒、败血症、内脏穿孔、猩红热等),各种中毒(酸中毒、尿毒症、铅中毒、汞中毒等),组织损伤、恶性肿瘤、急性大出血、急性溶血等。


1.2、减少


见于伤寒、副伤寒、麻疹、流感等传染病、化疗、放疗。某些血液病(再生障碍性贫血、粒细胞缺乏症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)、脾功能亢进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。


2、结构特点


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,起重要的防御作用。其吞噬对象以细菌为主,也吞噬异物。中性粒细胞在吞噬、处理了大量细菌后,自身也死亡,成为脓细胞。中性粒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,约停留6~8小时,然后离开,在结缔组织中存活2~3天。


中性粒细胞的作用与计数抽血后的注意事项


1、吞噬杀伤效应


到达损伤感染部位后,中性粒细胞可对细菌、细胞碎片或其他颗粒表现活跃的吞噬作用;但如合识别这些目标尚不明了,可能与被吞噬物表面的亲水性有关。


2、抗感染和应用激作用


当机体遭受急性损伤或休脓性细菌感染时,会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向受体部位集中;同时骨髓的储备库释放和造血功能增强;机体表现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显着增加;局部死亡的白细胞和受累细胞液化形成脓汁。


3、计数抽血后的注意事项


3.1、抽血后,需在针孔处进行局部按压3-5分钟,进行止血。


3.2、按压时间应充分。 各人的凝血时间有差异,有的人需要稍长的时间方可凝血。所以当皮肤表层看似未出血就马上停止,可能会因未完全止血,而使血液渗至皮下造成青淤。因此按压时间长些,才能完全止血。如有出血倾向,更应延长按压时间。


3.3、抽血后出现晕针症状如:头晕、眼花、乏力等应立即平卧、饮少量糖水,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体检。